城市气候环境与灾害气候风险研究

  主要目标:开展天气与城市相互关系研究,进一步认识大气与城市下垫面的相互作用及气候、环境效应,建立强降雨与水浸积涝的关系模型,建立天气要素与灾害之间的定量关系,为预报从天气拓展到影响预报提供可参考的依据。

  1)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对气候的影响

  在50年尺度上对比研究深圳与香港两个城市的气候变化特征,研究平均气温、最高气温、最低气温、高温日、低温日以及相对湿度等要素,分析城市化进程对深圳升温的贡献率。

  2)不同历时暴雨的重现期特征

  根据自记纸电子化数据,统计1961年至今不同历时(5分钟、10分钟至180分钟等11个历时)降雨的逐年最大值,在此基础上按照住建部与中国气象局共同下发的技术导则,编制暴雨强度公式。

  3)暴雨与积涝及地质灾害的关系

  基于逐分钟的自动站降水资料,分析深圳暴雨强度与内涝及地质灾害的关系,统计致涝和致地质灾害暴雨的强度阈值,统计强降水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;建立降雨强度-积涝和雨强-地质灾害的半定量关系,研究决策服务产品的形式。

  4)深圳暴雨灾害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征

  统计深圳短历时强降水频次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特征,结合深圳地形、自然环境以及城市地下管网、市政设施规划及现状,评价各区对暴雨灾害的脆弱性。

  (5)暴雨雨洪与城市地表水体污染的关系

  与人居环境委系统有关单位合作,共同研究暴雨雨洪导致城市地表水体污染的有关问题,厘清暴雨与水污染的关系。

  6)城市下垫面参数化研究

  评估WRF模式中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对珠三角地区数值预报效果的影响,同时针对珠三角的特点为模式寻找本地化的资料、参数配置,为改进数值预报效果提供参考。

  7)深圳灰霾的监测与分析评价技术

  展开对能见度、气态污染物、大气水溶性离子成分及气溶胶观测数据的数据挖掘和信息萃取工作,研制实时监测和分析图形产品,为分析评价深圳的灰霾提供支撑。

  8)深圳灰霾形成的物理机制和预报技术

  综合利用泛华南地区的地面探测资料、边界层探测资料及卫星遥感资料,分析深圳灰霾天气形成的规律和物理机制,为灰霾天气的预报提供理论支持。

  9)回南天预报技术:

  利用蔡屋围基地室内地板温度观测,室外气象条件观测,边界场风廓线探测资料,结合实况分析和数值预报释用,总结出现回南天出现天气形势和温、湿、风等要素的变化条件,并将相关成果用于回南天预报。